如何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守护好散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守护文化根脉的重要命题,更是践行文化自信与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关键环节。
作为“活着的文化基因”,历史文化遗产是维系社会凝聚力、铸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密码。要系统、完整地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必须建立多维度的空间视角,构建三级联动的保护体系。在宏观层面,注重城市整体规划与文化生态格局的协调,锚定文脉发展的经纬坐标;在中观层面,推动城镇群落的协同发展与文化脉络的连续性,编织区域协同的生态网络;在微观层面,强调历史街区与建筑单体的精细呵护与活化利用,雕琢匠心传承的活态标本。这一多维度保护体系,既避免了保护工作的碎片化,实现了从点状保护到系统保护的跨越,也守住了文明的“根”与“魂”,激活了可持续发展的“绿”与“智”。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其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多维度、系统化的保护实践路径尤为突出。江苏依托不同批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实践,逐步构建起兼顾文脉延续与当代发展需求的多元路径。这一路径不仅涵盖城市、街区与单体建筑等多维尺度,更在制度设计、公众参与和活化利用等方面形成系统整合,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经验。
宏观层面:强调全域规划的文化引领
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规划层面展现出前瞻性的系统思维,其核心在于强调全域规划的文化引领作用。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行“历史文化保护线”制度,创新性地将文物紫线、生态绿线与城市开发边界统一划定与管理,实现了文化资源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的“一张图”管理模式。这一制度实践标志着保护理念从以往单一文物点、历史建筑的“孤岛式”守护,转向区域协同、多要素整合的整体性治理,体现出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提升。
以南京为例,该市依托“山水城林”一体的自然人文基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系统融入了明城墙风光带、秦淮文化轴线、民国建筑廊道等重要文化脉络,构建起“一带两轴多片”的整体保护结构。这一空间策略不仅强化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网络化与系统性,也实现了文化基因与城市空间发展经纬之间的深度嵌合,使文化遗产成为塑造城市身份和引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苏州则通过“古城—新城—山水廊道”有机融合的空间策略,确立“四角山水”人文生态格局,严格执行古城建筑高度与风貌管控,将传统水巷肌理与现代城市功能巧妙结合。这一做法既延续了江南水乡的空间意境,也为古城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出在文化连续性与发展现代性之间的高水平平衡。
扬州同样以宏观统筹见长,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构建“一河三线多片区”的整体保护体系,把运河遗产、历史街区和文化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条贯穿古今、功能复合的文化活力走廊。该体系不仅强化了运河遗产的区域协同保护与展示,也推动文化遗产赋能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成为彰显文化自信、带动地区发展的关键纽带。
中观层面:注重区域协同与群落联动
江苏通过构建跨区域文化廊道和城镇群协同机制,打破了单一城市或点位的保护局限,不仅强化了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也为城镇群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文化动力,实现了从分散保护到整体性、网络化传承的跃升。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保护与申遗实践,是这一层面的杰出典范。江苏启动《中国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规划》编修工作,共同实施生态修复、文化遗产标识统一、文旅线路贯通等工程,推动形成了一条融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于一体的“文化长廊”,实现了从“单体保护”向“文化区域整合”的系统性跨越。
此外,江苏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内构建“两湖三河多节点”的历史文化保护网络,依托洪泽湖、高邮湖、淮河、大运河及里下河水网,将沿线古镇、古村与文化遗址串联成整体,强化了区域文化认同与经济共生。
南京都市圈也在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共保共享机制,推动江宁、句容、仪征等周边地区共同维护明代文化遗产廊道与近现代工业遗存网络,形成“名城—名镇—名村”三级联动体系,进一步增强区域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微观层面:探索历史街区的精细治理与活化再生
微观层面的实践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也激发了社区文化自觉,使文化遗产从“被观看的标本”真正转变为“可体验的生活现场”。在这方面,江苏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模式”。例如,苏州平江路、扬州仁丰里、南京小西湖等历史街区,摒弃大拆大建,普遍采用“微更新、有机迭代”的再生路径,在严格保留街巷肌理、传统建筑风貌与原有社区结构的基础上,精准引入文创空间、特色民宿、社区书店等新业态,并依托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设施监测、游客疏导与安全预警的数字化。平江路通过“一院一策”的更新机制,在恢复水巷民居风貌的同时,活化了非遗体验与艺术展陈功能;仁丰里则通过“民居共建”模式,鼓励居民参与改造,延续鱼骨巷坊格局,植入文艺工作室与社区茶馆,实现了“活着的历史街区”的真实延续。
实践表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并非开发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多维度空间治理和政策创新,江苏既守住了文明的“根”与“魂”,也激活了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分别为金陵科技学院教授、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2025JGYB285〉,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JGKT25_C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