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场域中,校园植物作为生态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直接体现学校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追求,而水杉以其挺拔的形态特征、独特的季相变化和深厚的文化意象,成为我国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典型树种。作为活态教育资源,水杉支撑着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生态修复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实践,其涵育的“水杉文化”,则将植物学、美学等特性与人才培养、人格塑造有机融合,为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范式。
水杉文化的哲学溯源: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水杉文化的哲学根基深植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隶属柏科水杉属,为中国特有的落叶乔木、孑遗植物。20世纪初,我国著名林学家、林学教育家干铎教授率先发现水杉。随后,植物学家王战教授把自己采集的水杉标本,委托给“郑氏裸子植物系统学说”创始人郑万钧教授予以鉴定。1948年,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森林系主任郑万钧与时任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联名为之定名,被誉为20世纪植物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作为第四纪冰期延续下来的古老珍稀物种,水杉见证自然变迁,象征生命的坚韧。水杉彰显着君子临难不慑、穷且益坚的道德风骨;其挺拔向上的树姿引导观者进行“本质直观”,在空间序列中形成“观者与观物”的现象学关系,蕴含仰望学问、探寻真谛的深意,既契合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也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意境相契合。
从现代生态美学视角看,水杉与校园楼宇、人行步道和绿化带等构建了“虚实转换”的空间感知,让人为建造的秩序感延伸至自然环境;校园关键地标景观空间则以水杉作为“锚点”,强化了空间焦点和平衡感。水杉发达的根系网络与土壤中微生物等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体现宏观、微观视角下的“共生关系”,是高校协同育人理念生动的自然隐喻。
水杉文化的育人逻辑:知识、情感与价值观的传递
水杉文化将知识传授、情感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借植物的“自然语言”,使育人过程如草木生长般浸润无声、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育人逻辑。四季荣枯、花香叶影则构建“会呼吸的景观”,通过审美体验与生命历程引发情感共鸣。
水杉从隐存到定种发现,实证了科学研究的历史性沉淀特质,为“科学家精神”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脚;以水杉等校园植物打造人文景观叙事空间,形成独特的校园美学范式;校徽中水杉叶片的符号设计,传递了特有的文化情感与集体认同。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水杉文化以坚韧意象强化师生意志品质教育,以协同共生理念构建集体主义伦理向度,既体现学生主体价值,又并蓄了校训“诚朴雄伟,树木树人”的集体愿景。
水杉文化的育人体系:四维融合的创新探索
从生态存在论的本体论视野,到生态审美论的共情体验,水杉文化的生态育人价值通过实践来转化为现实的育人效能,在主体与自然的双向互动中实现意识觉醒与人格塑造。
生态认知与心理弹性的协同建构。水杉叶片春季的嫩绿色彩具有安抚情绪作用,而秋季的赭红则促进感知唤醒,二者构成动态情绪调节系统,是色彩心理学效应在水杉文化场景中的呈现。在“5·25”心理健康日、生态文化节等重要节点,开展“专业+美育+润心+生涯”跨学科实践和文化活动,通过构建水杉生命周期认知图谱,增强对物种演化机制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其生物学、美学特性,建立个性化成长和动态心理调适模型,有效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
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价值转化逻辑。水杉的发现揭示了生物多样性认知的求真精神,这种精神内核为当代林业类高校践行使命提供了历史参照——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构建从战略需求牵引到学科交叉驱动再到产业转化反哺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学校主动对接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包括水杉在内的多种林基生物质为载体,聚焦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林源药物中间体定向合成、碳汇效能优化等研究方向,推动实现从生态资源解析向绿色产业链构建的定向跃迁。将“水杉品质”融入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优秀学子—青年才俊—领军人才”金字塔模型人才梯队,聘请海内外优秀人才担任“水杉学者”“水杉英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开设“水杉英才班”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设立“水杉学子奖学金”,强化物质与精神激励叠加效应;将水杉科研史实嵌入植物学、生态学等课程思政体系,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育人效应。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构建“水杉数字一体化教学云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结合。
水杉文化精神内核赋能下的生态实践育人路径。南京林业大学将水杉文化融入实践育人体系:“水杉支教协会”创新实施“支教—支农”联合模式,自2013年以来累计组织500余名青年师生赴四川省凉山州开展支教,推动当地高中升学率由不到5%提高到近30%,打破了贫困地区教育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支教团将农产品营销技能培训嵌入教育帮扶系统,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影响。持续12年开展研究生“水杉文化行”暑期实践项目,累计组织1.2万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围绕林下经济模式创新、古村落生态保护等主题开展实证研究,形成的决策咨询报告获地方政府采纳,22项技术成果转化为富民产业。“水杉创业园”构建的“专业教育、技术开发、学科竞赛、产业孵化”全链条体系,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孵化了一批优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累计斩获23项国家级金银奖,培养了上百位具有生态产业思维的新工科复合型人才。
水杉文化符号转译的博雅育人理念与范式。水杉文化基于特定的文化符号系统,凝练出“广博知识+优雅人格”的博雅育人模式。“水杉学术”系列活动持续打造赋能师生学术能力提升的特色学术品牌;“水杉艺术团”等以声乐、器乐为介质,将水杉的“群体共生”生态特性转译为青年学生参与的“艺术共鸣”场域。“水杉文创”项目则将植物群落特征转化为兼具生态、艺术和设计美学特质的校园IP形象;“水杉·剧动青春”戏剧工作室把戏剧舞台搭进“一站式”学生社区,让学生在“看戏、演戏和评戏”中接受沉浸式思政教育;“水杉杯”篮球、羽毛球等竞技项目的常态化开展,推动着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
未来,南京林业大学还将推动水杉文化聚焦思政教育、校地协同、品牌赋能和数智传播等维度持续发力。例如校地联合打造“水杉文化走廊”区域性品牌,共建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依托数字技术打造“云养水杉”互动小程序,开发“水杉数字人”IP,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推动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传播。通过多元协同与数字创新,水杉文化将实现生态价值、教育功能等可持续增值,成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2024年标志性成果培育项目:上“杉”若水,育木成林——研究生“水杉”生态文化育人项目和202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5SJSZ006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