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智能互联时代以其信息传播的高速性、交流方式的网络化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实效提升等新的机遇。因此,探索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巩固思政课主渠道地位,增强说服力
思政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应利用数字赋能革除弊端,将教育落实落细。在教育内容上,从理论说教到事例论证。思政教师应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三个不同层面,对每一层面的特点进行内容补充,以便于学生理解。举例来说,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利用大数据生成动态图表、交互式地图等,生动呈现与之相关的现实案例,如展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绿水青山生态保护成果等,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要挖掘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为其提供价值标杆和榜样激励,从而拉近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距离,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认同。在教学方法上,从单向灌输到沉浸体验。应利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动体验,如在讲授“诚信”时,可以通过AR技术模拟不同情境中的诚信决策,让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价值,提升行动力。
拓展专业课主阵地功能,增强育人性
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所有课堂都具备育人功能,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仅仅看作思政课的任务,因此要利用智能技术深度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价值观元素,将各门课程皆打造成为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构建跨学科的课程思政资源平台。专业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关键词,借助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如在法学专业中形成彰显公正、法治的典型案例,据此立足专业场景促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领域,使其真正落地。基于大数据进行动态学情分析。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的前提下,专业课教师应进行多维度的数据采集,构建学生数字画像,精准刻画学生的思想动态、潜在困惑等,使“隐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化”,便于教师依托精准的学情分析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发挥网络媒体正向作用,增强时代性
智能互联时代,网络媒体不再仅是传统教育场域的简单补充,而成为一个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全新场域。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自主性越发明显,存在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特点,为避免其价值偏向、行为失范,必须通过完善内容供给建立一个功能正向的网络媒体平台。赋能内容价值。聚焦大学生认知特点和精神需求,密切关注热点事件和社会思潮,既要设置互动性议题、引导价值辨析,使大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突破认知局限、增强自我教育,又要及时进行权威解读与理性引导,避免不良舆论的错误引导。创新内容形式。视觉化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如将其转化为微电影、纪录片等形式;举办网络公益广告大赛,让学生参与创作和传播;借助短视频形式进行话语模态建构,激发学生的浏览兴趣等,构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生态圈。此外,要确保网络媒体价值引领的实效性,必须运用大数据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机制,实时监测大学生在平台上关于价值观话题的讨论,动态把握其思想状况,为采取精准干预、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智能互联时代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校及网络媒体平台作为重要的育人场域,必须积极创新、凝聚力量、营造氛围,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精准性和实效性。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就智能互联时代带来的信息茧房、数据安全等挑战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创新,以确保数智技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最大正向作用。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0SJZDA16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