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不仅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和实践抓手。高校美育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是增强青年学子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建筑,作为文明基因的立体载体,既深度融入日常场景,又以空间叙事镌刻着中华文脉的演进轨迹,本应成为最鲜活的美育资源。然而,由于社会建筑美育的认识不足与高校建筑美育体系的不够完善,出现了“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与时代同频的建筑美育实践范式:通过解析传统营造智慧培育文化传承能力,借由数字技术赋能激发空间创新活力,培育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建筑美育以建筑空间为审美载体,融合政治智慧、经济逻辑、历史文脉、哲学思辨、艺术表达、美学规律等多维理论,引导学生探究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密码,在解析营造法式中培养其审美能力,在丈量空间尺度中深化其人文感知,构建起跨学科知识网络。基于此,建筑美育实践需立足于认知建构、价值认同、创新转化三重维度。文化自信的培育同样遵循“认知—情感—行为”的递进逻辑,要求教育实践既要有文化基因的解码能力,也要有当代转化的创新动能。有鉴于此,需构建“破界—贯通—融通—闭环”的立体化美育体系——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重构、贯通课内课外强化实践赋能、融通政产学研完善资源矩阵,形成“评价—反馈—优化”的创新闭环,方能助力青年学子在知识空间中确立文化主体性,在情境体验中提升文化认同感、在创意实践中激发文化创造力,从而培育其文化自信,最终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美育创新路径。
重构横向打通、纵向进阶的开放型建筑美育课程体系,解决视野不足、知识割裂的问题
建筑美育课程体系以建筑美学为核心,整合政治、经济、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科学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课程,打破传统高校中美育教育资源分散在不同学科的局限,通过多学科融合拓宽大学生的学术视野。课程体系基于知识的有机联系与进阶逻辑,纵向从建筑美学认知、建筑艺术鉴赏、建筑美育实践三个维度构建阶梯式课程资源体系,横向打通多个课堂场景,通过多维度夯实基础、拓展学科视野,引入视觉设计等多媒介手段灵活重组知识模块,实现“认知—鉴赏—创造”纵向进阶的立体化关联,构建矩阵式开放型课程资源体系。在矩阵式开放型课程资源体系支撑下,通过跨学科的深度融合,大学生可根据自身美育素养进行课程选择,收获全面系统且契合个性化需求的美育学习体验,进一步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认同感。
创新学做融通、知行合一的集成化教学法,联动课堂内外,实现知识获取与创新运用的融贯互动
在当前高校美育教育中,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存在一些脱节现象。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参与文化创作和美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更对培育文化创新活力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已成为当务之急。可借鉴建筑学教育的实践导向,创新建筑美育的教学方法。纵向上,可设置以“认知”为目的构建文化主体意识的“筑基”课程群、以“鉴赏”为目的塑造文化认同感的“筑思”课程群和以“创造”为目的唤醒文化创新意识的“筑魂”课程群;横向上,可以“课堂+讲堂”的形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互补。第一课堂重在知识传授和进阶架构,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夯实知识基础。第二课堂则专注于课程的统筹衔接和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现知行合一。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弥合了美育学习与美育实践之间的鸿沟,更促使学生在认知与素养、鉴赏与创造、传承与创新的三个阶段实现均衡发展,进而培育其深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融合服务社会与教育革新,建立建筑美育学习平台与实践基地,打造多维协同的浸润式育人环境
在提升建筑美育效果的道路上,打造环境浸润无疑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策略。现阶段,高校通过举办各种建筑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虽然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建筑美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但从美育平台的构建角度来看,其辐射范围相对狭窄。为了进一步强化美育的社会属性,要将服务于社会大众与提升教育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整合校园内外资源,整理海量可视化的乡土建筑图纸、3D模型库等,建立开放的沉浸式的建筑美学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建设多个以建筑为载体的美育实践基地,服务于社区的更新与村落的营造,推动城乡文旅融合发展。通过这种方式,打造一个多维度、相互协调的浸润式育人环境,使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也能够促进社区发展与文化创新。
同时,鼓励青年学子参与到社会建筑美育的普及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标。这不仅能提升青年学子个体审美素养,更能推动社会发展,让美育行动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桥梁。
基于数据智能分析创新优化高校美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自主迭代升级的立体化资源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评价体系正逐步走向系统化。然而,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这一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可以利用数据智能分析工具,深入挖掘青年学子的反馈意见,从而优化美育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还能够推动美育资源的体系化建设。这种自主迭代升级的资源建设模式,将为高校美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推动课程内容的持续优化和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这将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具前瞻性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助推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重构跨学科课程资源矩阵、创新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富有美学内涵的育人环境,以及构建立体化的美育资源,能够系统完善高校建筑美育的实践路径,有效培育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这不但关乎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和创新发展,更能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文系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政专项〈项目号:2023SJSZ0016〉“面向文化自信的高校建筑美育立体化资源建设及实践路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