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项目动态
管理文件
文件下载
社科成果
社科动态
人才巡展
高校社科
图片新闻
相关链接
推动消费扩容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共振
发布时间:2025-04-17 11:08:0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围绕提升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意愿、优化消费环境、解决消费堵点,回应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民生关切,部署了一系列力度大、覆盖广的举措。《方案》进一步完善了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打开了消费市场的新空间,不仅为推动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消费升级按下“加速键”,也为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内循环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为消费升级持续加码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总体上既具备消费能力,也拥有消费升级的潜力。《方案》亮点纷呈,从8个方面入手,聚焦收入、股市、育儿等热点,部署30条“干货”措施,坚持系统观念,成体系地抓住了收入、消费预期、消费环境、消费结构等制约消费的根本性因素。此外,《方案》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大宗消费升级,着力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将为消费升级持续加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表示,《方案》对于提升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意愿、缩小消费差距将发挥重大推动作用。《方案》提出七项专项行动,既包括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等推动城乡居民直接收入增长的举措,也包括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支撑等保障措施,有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预期,以解除后顾之忧,增强消费意愿,提升消费信心。《方案》中提出的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等举措,将在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弱势群体消费水平等方面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方案》通过系统性措施,有针对性地缓解长期性因素对消费的制约,激发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认为,《方案》提出,通过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使居民有更高收入“能消费”;通过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使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是导致居民消费意愿偏弱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方案》提出了具体举措,包括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支撑、提高医疗养老保障能力、保障重点群体基本生活。同时,通过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让消费者有良好体验“愿消费”,具体措施包括保障休息休假权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完善城乡消费设施。此外,还通过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和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推动消费提质升级,进一步提升消费意愿。这些系统性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也将在多方面改善消费体验,全面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优化消费市场结构

从智能场景到全球赛道,从民生短板到制度创新,我国消费升级的脚步逐渐加快。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2025年工作方案》。该方案围绕加强政策支持、开展促进活动、搭建平台载体、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标准引领、优化消费环境6个方面,提出48条具体任务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服务消费的决策部署,推动扩大服务供给、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服务品质、改善消费体验,释放服务消费发展潜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学者普遍认为,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服务型消费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更强动力。

“服务消费相比传统商品消费具有更大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效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动能’。”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表示,新兴消费作为新赛道,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同于商品消费,扩大居民服务消费、新兴消费需要投入更大力度的公共服务支撑。《方案》提出,加力支持教育医疗、技能培训、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领域项目建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扩大居民服务消费、新兴消费,也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此外,扩大居民服务消费、新兴消费还需要营造更放心的消费环境。《方案》提出,完善质量标准、信用约束、综合治理、消费维权等制度。同时,还需要更多协同联动的政策支持。《方案》明确,健全和用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促进同向发力,形成政策合力。上述措施不仅有助于扩大商品消费,对于提升服务消费和新兴消费更具关键意义。

《方案》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推动智能穿戴、脑机接口等产品研发,加速形成“人工智能+消费”生态。政策通过“反向开票”等机制,引导新能源汽车向智能改装、绿色循环方向延伸,助力企业抢占高附加值赛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林山认为,《方案》以需求升级牵引产业转型,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跃迁,通过“技术—场景—政策”三重赋能,引导企业在供需动态平衡中锻造核心竞争力,为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全球化升级提供系统性支撑。

我国“首发经济”领域消费需求潜力巨大,可撬动大规模市场。以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为原型设计的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系列产品销售额超过亿元,创下国家博物馆近20年文创销售纪录。这一现象表明,国潮及东方美学元素正成为青年消费的重要趋势。为激发消费潜力,《方案》明确提出,因地制宜推进首发经济,鼓励国内外优质商品和服务品牌开设首店、举办首发首秀首展。支持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这些举措通过创新供给,进一步推动消费市场扩容。

需求适配正在推动供给体系重构。张林山认为,《方案》以国货“潮品”、首发经济等新消费为突破口,推动企业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拓展原创IP与跨境消费市场。《方案》同步引导文旅、医疗等服务业态创新,倒逼企业从商品制造向“产品+服务”生态转型。这些政策设计不仅降低了企业转型的短期压力,也为其长期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方案》不仅为激发消费潜能、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注入了重要动力,也将助力产业实现绿色升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方案》不仅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协同复苏,也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稳定增长的双重目标。《方案》提出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推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将提振绿色能源产品消费,提升高能效产品的渗透率,从而助力居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际机构和媒体普遍对《方案》所提出的政策持积极评价。有外媒形容,它“让经济引擎发出轰鸣声”,认为这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提振全球市场情绪与信心。

“在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持续低速增长的背景下,由于中国在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消费提振政策将通过需求、供给、信心等途径产生全球性带动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高凌云表示,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巨大,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单体消费市场。我国消费回暖将直接拉动能源、原材料及高端制造品进口,激活全球供应链。同时,中国消费升级特征明显,消费者对更高品质、更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如汽车、手机等领域的消费已占全球总额的30%以上。这一趋势将倒逼全球技术革新,为全球产业链升级和价值链重构注入新动力。

大力提振消费,既是当前形势下积极应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变革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认为,确保《方案》有效落地实施,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组合效应。通过适度降准降息、减税降费,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的财政投入,有效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进而稳定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和创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与意愿。

何德旭还建议,应注重保持促消费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加大以旧换新活动的补贴力度和产品范围。对于节能环保家电、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新型消费产品,应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降低消费者的“换新”成本。同时,应建立政策有效性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并处理企业与消费者反馈意见,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政策方向与实施力度,完善政策内容和执行机制,确保政策的短期成效与长期效益。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消费市场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综合治理机制,通过数据开放共享与联合执法,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监管体系。要持续整治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垄断经营等突出问题,清理不合理消费限制,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的消费市场环境。

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正在通过《方案》的系统性部署释放出强大潜力。历史经验表明,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消费红利终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方案》以系统性设计,为当前经济注入新活力,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消费扩容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形成共振,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破浪前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译心   编辑:蔡阳艳